9月9日,国家航天局、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,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,并命名为“嫦娥石”。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,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,这也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。
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之上,“嫦娥石”存在于哪里?是如何被发现的?我国月球样品研究还有哪些新进展?
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,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
专家介绍,“嫦娥石”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,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,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。呈柱状晶体,颗粒大小为2—30微米。
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(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核地研院)月球样品研究团队,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,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,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,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。经国际矿物学会(IMA)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(CNMNC)投票通过,确证为一种新矿物。据介绍,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。
“新矿物的发现,为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更多基础科学数据,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。”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表示,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,也是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。
“嫦娥石”的英文名称为Changesite—(Y),是研究团队为它精心挑选的名字。“首先,这是纪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的月球样品;其次,它明确了该矿物来自中国传统神话‘嫦娥’(Chang’E)的居住地(site),即月球;同时也表明该矿物取自嫦娥五号(Chang’E)的降落点(site);最后,‘S’既是中文拼音‘石—Shi’又是英文‘石—Stone’开头的第一个字母,从发音上也更接近‘嫦娥石’,国内国际都很好理解。”团队牵头人、中核集团核地研院重大项目总师李子颖介绍。
摘自:人民日报9.14新闻